B体育供需内循环深度研究与投资策略:渗透率与自主率全景手册

公司动态  2023-02-18  浏览次数:



  B体育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头在外是指原料进口、生产国内、销售出口,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样可以缓解沿海与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尖锐矛盾。但这一模式的中长期弊端和短期隐忧,已经开始制约国内经济结构升级与发展:1)疫情+逆全球化趋势,使“两头在外”转变为“双重夹击”,海外供给受限,海外市场不确定性上升;2)国内产业链囿于低附加值环节;3)国产品牌难以打开内销市场; 4)产业链难升级,则收入端不支持消费升级、产业投资升级。

  从“两头在外”的国际循环,到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国内大循环是主要动能和战略基点。随着渠道、技术、品牌回归国内市场,两个循环有望开启:1)内部产业-消费联动升级循环,内地转移建厂-提升收入水平-创造、提升内部需求;2)外部技术升级-市场扩容循环,提升技术、品牌-利用国内技术、人材、资源等从代工转为自主品牌出口-获取海外需求。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体来看,供需两端有望迎来四大边际变化:

  1) 供给端产业升级,国产进入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两头:在设计、品牌力上升级,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效率、提升自主率。

  2) 供给端产业转移,内部供给链结构完善、升级、互联化,尤其在逆全球化背景下能向内寻求低成本、保持相对更高效率,要强化优势,维护甚至拓展外需市场;

  3) 需求端提升国内消费市场份额,如出口转内销,同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 需求端通过消费升级扩大最终消费,关注 “房住不炒”下消费体系结构的变化、需求的替代和升级方向。

  根据后文中数据,在新兴智能消费品中,渗透率较低的行业如电动车、智能家电、5G 手机、可穿戴设备、家用医疗器械(如电子血压计)等,随着 5G 建设推进,“通信设施——终端设备更新——内容应用增长”链条带动下,科技周期开启,新兴智能消费品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在传统家庭设备型消费品种中,更新周期将至的细分行业有:乘用车、空调、冰箱、集成灶、品牌家具。

  根据后文中数据,渗透率较低行业(低于 50%):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传感器、智能分拣、电动叉车、工业软件、产业互联网等;自主率较低行业(低于 50%):工业机器人(中上游)、传感器、电动叉车、工业软件、产业互联网;特别的,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传感器、智能分拣、电动叉车、工业软件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根据 2019 年统计局口径数据,按照城市与农村的渗透率,主要家庭耐用消费品可分为三类,1)城市与农村家庭渗透率均接近或超过 100%(完全渗透)的品种,包括洗衣机、冰箱、彩电、移动电线)城市家庭完全渗透,但农村家庭渗透率尚不足 80%的品种,包括空调、热水器;3)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渗透率均不足 80%的品种,包括家用汽车、计算机、微波炉、油烟机。

  从历史渗透率变化趋势来看,08 年以来家庭耐用消费品增长最为迅速的品类为移动电话、城镇与农村家庭亦有所差异,除移动电话外,城镇家庭家用汽车渗透率提升较高,农村家庭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电渗透率提升较快。

  渗透率:整体与人均 GDP 匹配,豪华车份额、电动车渗透率高于全球平均。根据世界银行与世界汽车组织(OICA)数据推算,2019 年中国机动车千人保有量约为 177 辆,与中国 2019 年人均名义 GDP 水平基本匹配,美国、亚太发达、西欧市场的千人保有量均在500 辆左右或以上。结构上,1)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宝马公司2020 年投资者关系文稿(BMW Group Investor Presentation),2019 年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达到 13.8%,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四,仅次于德国(27%)、英国(26%)、西班牙(14.0%),高于美国(12%)、韩国(10%)、日本(5%)与世界平均水平(11%);2)中国电动车渗透率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 IEA 与中汽协数据,2019 年中国千人电动车保有量为 2.17 辆,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22 辆)与亚太发达市场(1.20 辆),但低于美国(4.41 辆)与西欧(3.58 辆),北欧三国(挪威、荷兰、瑞典)电动车渗透率居全球前三,分别达到每千人 62、13、7.9 辆。

  自主率:传统汽车合资品牌更为强势,电动车自主品牌更为强势。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0 年 1-7 月,国内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份额仅占比 34%,且近年来呈现下滑趋势,德系、日系、美系分别占 27%、24%、9%,外资合资品牌相对国产品牌更为强势。但在电动车领域,自主品牌更为强势,根据车联网数据,2020 年 1-4 月国内电动车品牌中,比亚迪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且前十大品牌除特斯拉外全部为自主品牌,基于 Top10 市场份额数据,自主品牌合计占比区间为 58%-81%。

  更新周期:电动车、传统乘用车迎来新一轮更新周期。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前两轮高峰在2016 年、2018 年,2020 年,国内外电动车月度增速开始触底回升,进入新的更新周期。而传统乘用车换购周期约 5-6 年,16 年波峰后,20-21 年有望高增长。豪华车方面,2010年以来销量增速中枢下台阶,保持 3-5 年更新周期。

  白电:2018 年中国空调、冰箱、洗衣机渗透率(每百户保有量)分别达到 60%、95%、87%,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冰箱与洗衣机的渗透率与美国、西欧、日韩等主要发达市场差距亦不大,但空调渗透率仍显著低于美国(90%)、日韩(86%),西欧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夏季高温天气时长较短)空调渗透率较低。从绝对与相对水平来看,主流白电领域,冰洗的存量渗透空间不大,对比美国与日韩,空调尚有提升空间。此外,部分细分领域,如干衣机或洗衣机中的带烘干功能的一体机,中国相比于海外发达市场有较大差距,2018 年上述两类产品合计渗透率仅为 2.7%,远低于美国(77%)、西欧(41%)、亚太发达市场(38%)。

  厨电:由于烹饪习惯差异,中国与海外市场在厨电大件(烟灶消)方面难以直接对比,洗碗机方面,如图 16 所示,中国渗透率(1%)落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新兴市场。

  小家电:如图 17 所示,中国家庭主要小家电渗透率均低于海外发达市场,对比美日,除烹饪习惯差异导致的低渗透率品种(料理机、咖啡机、面包机、烤箱)外,吸尘器、空气净化器、微波炉等小家电品种渗透率提升空间或较大。

  智能家电:中国智能家电渗透率领先全球,但功能仍偏基础。根据 GSMA 发布的《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19 年全球智能家电格局呈现两个特征:1)全球各地区总体渗透率均偏低,拥有智能家电的家庭占全部受访家庭的比重低于20%,中国智能家电渗透率领跑全球,在主流的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能效(智能空调、智能恒温器、智能开关或插头等)等领域的渗透率均高于美国和西欧;2)智能家电的使用价值仍偏向基础功能(娱乐工具),而非强互动功能(效率工具),以智能音响为例,受访者表示使用最多的功能仍然是播放音乐、获取天气/新闻、设置闹钟等基础功能,而强互动功能(如声控其他家电、预定商品或服务)的使用频率较低。

  自主率:白电与厨电领域高度自主,国产品牌优势显著。中国在白电与厨电领域的自主化率较高,其中,空调市场呈现明显的寡头格局,根据艾肯家电网数据,内资三强(格力、美的、海尔)合计市场份额常年维持70-80%区间波动,2019年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仅2.5%;冰箱领域,市场相比空调更加分散,且外资中也有西门子、博士、松下、三星等龙头瓜分市场份额,但整体自主品牌仍占据绝对优势,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19 年冰箱内销市场(线下)中国产品牌海尔、美第、容声占据前三份额,基于 Top10 企业数据,国产品牌份额区间为 72%-81%;厨电领域,以集成灶为例,根据中怡康数据,2020 年上半年国内集成灶销售 Top10 企业均为国产品牌,美大(23%)、帅康(16%)、美的(10%)位居前三,或由于烹饪习惯的差异,国产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合计市场份额区间为 81%-100%。

  更新周期:我们以空调、冰箱销量增速波峰间隔时间来估算更新周期,两者更新周期约为8-10 年,近两次空调、冰箱空调内生销量增速高峰在 2010 年、2017 年,期间空调、冰箱均有 2-3 年更新小周期,预计 2020 年进入更新小周期; 厨电(集成灶/烤箱等)销量增速高峰间隔约 2-4 年。

  渗透率:品牌家具、涂料、防水材料渗透率显著低于海外发达市场。品牌家具:由于技术壁垒低(劳动密集型)、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中国家具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高度分散,行业集中度低。中国家具行业企业数量达到 3 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 6300 家,2018 年国内家具龙头企业中,欧派家居市场占有率仅为 1.3%,其他均在 1%以下,行业CR10 合计占比也仅为 6.1%,远低于美国(22.4%)、德国(26.1%)等发达市场,龙头企业较低的市占率从侧面反映,传统意义上的“品牌”或“大牌”家具在国内市场中渗透率较低,多数消费者购置家具时品牌意识或并不高。

  消费建材:中国涂料与防水材料渗透率显著低于海外发达市场。2019 年中国主要消费建材细分市场中,塑料管材、瓷砖、建筑涂料、防水材料市场规模最高,分别达到 3229、3000、1313、1146 亿元,以其中三类(建筑涂料、瓷砖、防水材料)进行中外对比,2018年中国在涂料领域人均消费金额(14.1 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6 美元),但显著低于美国(35.6 美元)、西欧(35.6 美元)和亚太发达市场(32.8 美元);在瓷砖领域,2018年中国人均消费金额为 30.7 美元,显著高于美国的 8.7 美元,中美人均瓷砖消费量差异较大或源于家庭装修习惯的差异;防水材料领域,2018 年中国人均消费金额为 12.1 美元,显著低于美国(35 美元)。

  自主率:涂料内资龙头较外资弱势+市场高度分散。根据涂界数据,由于涂料市场高度分散的特质(CR10 仅 16%,CR100 仅 34%),很难完全统计市场中全部外资与内资品牌的市场份额。B体育我们以国内市场中较大规模的企业为观察对象,其中 30 家外资品牌 2018 年销售额占 Top100 企业的 55%,70 家内资品牌合计销售额占 Top100 的 45%,在龙头企业中,市场份额前三强——立邦、PPG、阿克苏诺贝尔全部为外资品牌,Top10 企业仅东方雨虹、湘江涂料、三棵树三家中国公司。从 Top100 与 Top10 格局来看,外资品牌更为强势,自主化率有明显提升空间。

  更新周期:国内品牌家具销量增速高峰间隔约 3-4 年(如 13 年至 17 年),涂料销量增速高峰间隔约 3-4 年(如 15 年至 18 年),瓷砖销量增速高峰间隔约 3-4 年(如 13 年至 17年),预计 2020 年品牌家具、消费建材(涂料、瓷砖)有望先后迎来新一波销量高峰。

  智能手机与 5G 手机:根据 GSMA 发布的《2020 年移动经济报告》(The Mobile Economy2020),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 65%,北美、西欧、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渗透率均在 70%以上。根据 GSMA 预测,到 2025 年,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超越西欧,达到 89%,仅次于北美(91%)。从网络技术层面来看,2019 年全球及主要大区的 5G 渗透率(5G 连接/全部手机连接)均不到 1%,中国在 4G 层面的渗透率领先全球,达到 82%,与北美(82%)相当,显著高于西欧(58%)。根据 GSMA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5G渗透率有望达到 20%,北美、中国、西欧或将处于领先地位,5G 渗透率分别达到 48%、47%、34%,东欧、亚太(除中国)、拉美、中东及非洲的 5G 渗透或相对缓慢,低于 15%。

  可穿戴设备:根据德勤美国发布的《移动经济消费者调查》第二版,在 18-55 岁的可穿戴设备目标消费人群中,中国在主流产品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渗透率居全球第一,分别达到 21.2%、24.8%,均高于美国(11.8%、16.8%)、亚太发达市场(5.2%/8.4%)、西欧(4.8%/7.7%),在除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外的其他可穿戴设备(蓝牙耳机等)中,中国渗透率相对较低,仅 1.1%。考虑到该版调查发布时苹果 Airpods pro 并未上市,当前“其他可穿戴设备”门类的渗透率或高于彼时。

  智能手机与 5G 手机:根据 Canalys 公布的 2019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华为、Oppo、Vivo、小米、苹果五大主要厂商市场份额(按照出货量)位居前五,分别为 38%、18%、17%、10%、8%,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国产品牌合计份额达到 83%以上。5G手机方面,由于苹果在这一市场的缺席,国产品牌更加强势,根据 IDC 公布的 2019 年中国 5G 手机市场数据,华为一家独大,市场份额高达 74%,Vivo(14%)、Oppo(6%)、小米(3%)紧随其后,仅三星一家外资品牌(3%)参与国内 5G 手机市场,国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达 97%。

  可穿戴设备:由于国内市场品牌份额的数据不可得,我们以全球市场份额作为辅助参考,根据 IDC 公布的 2020 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主要厂商出货量,苹果、华为、小米、三星、Fitbit 市场份额位居前五,分别为 34%、13%、12%、8%、3%,上述五大厂商合计占比 70%,其中中资品牌占比 25%,外资品牌占比 45%,整体来看外资品牌仍稍具优势。

  AR/VR:根据 IDC 发布的《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2020 年全球 AR/VR(增强与虚拟现实)市场相关支出规模将达到 188 亿美元,较 2019 年同比增长 78.5%。中国市场 AR/VR 支出将于 2020 年达到 57.6 亿美元,占比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 30%,成为支出规模第一的国家,其次是美国(51 亿美元)、西欧(33 亿美元)、日本(18 亿美元)。从人均支出角度,中国(4.1 美元/人)较西欧(23.4 美元/人)、美国(15.5 美元/人)、日本(14.3美元/人)有较大差距,但已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4美元/人),反映中国在AR/VR产业中的先发优势。

  根据 IDC 发布的《全球 AR/VR 市场季度跟踪报告》,受疫情影响,2020Q1 AR/VR 头显设备出货量同比下降 10.5%,Q2 出货量同比下降 24.1%,但 IDC 预计,随着产量在年中前回升,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 706 万台,同比增长 23.6%。根据 IDC 预测,2024 年全球AR/VR 出货量将增长至 7670 万台,5 年 CAGR 达 81.5%。其中 VR 一体机(StandaloneHMD)、AR 系留头显(“系留”指有线缆连接,Tethered HMD)或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2024 年预测市占率分别为 71%、42%。

  家用医疗器械:在主要的家用医疗器械中,中国家庭血糖仪、电子血压计、按摩器的渗透率均显著低于海外发达市场。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5 年中国血糖仪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报告》,2019 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 1.2 亿人,占比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 26%,远高于印度、美国、巴西等国家,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多达 84.5 万人,但中国血糖仪市场渗透率(患者家庭保有率)仅 2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60%),而发达国家的血糖仪渗透率高达 90%。由于较低的高血压自检意识,中国家庭电子血压计渗透率与发达市场差异则更大(1.2% vs 美国 50%、亚太发达 60%)。此外,中国按摩器的家庭渗透率也仅为 1.5%,远低于亚太发达市场的 13%。

  AR/VR:根据 IDC《PRC VR/AR Tracker》,2019 年 Q3,中国 AR/VR 市场中,Pico(小鸟看看)、3Glasses、Deepon(大朋)市场份额位居前三,分别达 27%、22%、20%,全部为国产品牌;Top10 企业中外资品牌为 HTC(市场份额 6%)、三星(2%)、索尼(1%),基于 Top10 数据,内资品牌合计市场份额区间为 82%-92%,得益于率先部署 5G 技术,中国 AR/VR 市场中内资品牌已经取得绝对优势。

  家用医疗器械: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外资品牌通常占据市场份额优势,在高端设备中尤甚,但在家用(OTC)医疗器械领域,依靠价格优势的国产品牌市占率并不显著弱于外资品牌,在部分领域甚至略占优。血糖仪领域,2018 年国内 OTC 零售渠道中,外资品牌销售额占比 40%,主要贡献来自于罗氏、强生、雅培三大龙头企业,自主品牌销售额占比60%,龙头三诺生物占据 36%的市场份额,其次为北京怡成(7%)、艾康生物(6%)、鱼跃医疗(5%)。电子血压计领域,按照 2018 年淘宝平台销售额,欧姆龙(日本)、鱼跃医疗、可孚市场份额位居前三,基于 Top10 份额,自主品牌合计市场份额区间为 49%-62%。家用呼吸机领域,按照 2018 年淘宝平台销售额,鱼跃医疗、飞利浦(荷兰)、瑞迈特、瑞思迈(澳大利亚)份额位居前三,基于 Top4 份额,自主品牌合计市场份额区间为 43%-63%。

  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我们以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样本,分析不同行业投入要素结构与产品附加值的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我国最新一期的投入产出表更新至 2017 年,共有 149 个细分行业或部门,我们进一步按照部门的属性分成 15 个大类的部门进行分析。

  从大类部门来看,我国中间投入规模以及占比投入较大的领域分别为:基础设施服务、化工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文化服务等,2017 年的在总中间投入中占比分别为 16%、13%、10%、9%、8%。而相对应的,我国的公共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生活服务、非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等领域投入规模相对较小,2017 年占比分别为 0%、2%、2%、4%、4%,这意味着这些领域未来投入规模或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我们进一步从各大中间投入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领域关键要素投入:信息技术——代表企业科技投入,通用设备——代表企业资本支出,以及教育投入——代表劳动力质量投入,与此同时不同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最终价格形成之间存在价格差——也即增加值,增加值是反应中间投入效率的有效指标。

  从增加值率来看(增加值/总投入),一方面,2017 年我国已经具备较高附加值(意味着运营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包括: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品、房地产、教育、B体育资本市场服务、批发、零售、烟草制品、货币金融及其他金融服务等,而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不可贸易品(无法出口),且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垄断属性,并且从三项关键要素的投入比例来看(信息技术、通用设备、教育投入),总体投入并不高,表明这些行业实际的技术壁垒可能并不高。与此同时,由于这些行业已经具备较高的增加值比率,未来通过技术、设备或者教育投入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意愿或动力可能有所不足。

  另一方面,2017 年我国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主要包括:其他交通运输设备、电池、电子元器件、水产品加工、纺织制成品、通信设备、其他电气机械和器材,主要以制造业的可贸易品为主,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效率总体依然较低。与此同时,我们从三大关键要素的投入比例来看,大部分初级加工制造业(水产品、纺织服装等)的投入比例总体较低,尤其是教育投入环节,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如电池、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等),信息技术和通用设备的投入比重相对较高,但依然无法改变总体增加值率较低的事实。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企业科技和设备投入效率依然不高,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工艺、流程或者管理的改进来取得突破。

  总结来看,B体育我国不同部门三大关键要素(信息技术、通用设备、教育)的中间投入效率存在以下事实:(1)对于部分不可贸易品来说(房地产、金融等),虽然三大要素总体投入率均较低,但由于具备一定程度的垄断优势,增加值比率较高,未来扩大投入的意愿和动力可能较差;(2)对于部分可贸易品来说(大部分制造工业产品),三大要素投入率并不弱,但增加值比率依然较低,未来可能需要工艺、流程、管理等通过其他方式改进,从而提高中间投入效率。

  我们从全球统一口径进行比较,选取 WIOD 数据库对于主要国家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口径有所不同,WIOD 对于部门分类数量有所减少,总计 35 个部门,同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 1995-2011 年的数据样本作为分析,同样的,我们把 35 个部门或领域进行分类汇总,并统计信息技术、通用设备、教育投入三大关键要素投入的占比。结合各国产业发展的差异以及可比较性,我们分别选取美国、德国、日本作为对比参照,进而分析我国主要中间品投入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增长空间。

  从三大要素投入的比例来看,与美、德、日对照,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2011 年在 35 个行业领域中,我国投入力度明显占优势(即投入占比同时高于三个参照国)的行业领域有11 个,主要包括:农林牧渔、采矿业、电气和光学设备、电力煤气和水供应、水路运输、金融中介服务等;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投入力度明显占优势的行业领域达到 17 个,主要包括:采矿业、木材和木材制品、纸张印刷和出版、其他非金属矿物、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批发贸易和佣金交易等;在教育投入方面,我国投入力度明显占优势的行业领域有 8 个,主要包括:农林牧渔、采矿业、批发贸易和佣金交易、零售贸易等。总结来看,由于我国是资源丰富的大国,我国投入力度较大的领域主要分布于资源优势领域(如农林牧渔、采矿等),我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从而不断加大要素投入。

  而在附加值比率(附加值/最终价格)方面,与美、德、日相比,我国同时具备优势的行业只有 3 个,分别为农林牧渔、水路运输和金融中介服务,我们认为这同样反映出:虽然我国在自身的资源优势行业的关键要素投入力度并不弱,但总体中间投入效率不高而导致附加值不高。因此,作为应对,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在已有的一些优势行业中通过不断调整中间投入的结构,从而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中间投入关键要素尚且不足行业领域,如中低端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投入和教育投入,中高端制造业的通用设备投入,未来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

  进一步的,我们分别选取分别位于上中下游的代表性行业的三大关键要素的历史投入变化,同时选取主要代表性国家作为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三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未来不同行业最优的要素投入决策。

  对于农林牧渔行业,或通过提升通用设备投入占比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根据上文所述,农林牧渔行业属于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 美、德、日的投入占比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我国则是逆势提升,到 2011 年我国的信息技术投入已经超过另外三国。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明显低于德国,但高于美国和日本,因而与工业化更先进的德国相比,我国面向农林牧渔的通用设备投入提升空间可能较大。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投入占比不断提升,到 2011 年已经明显高于另外三国。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农林牧渔行业自始至终占据优势,附加值比率明显较高。

  对于采矿行业,或通过改变关键要素投入结构进一步提升效率。采矿行业同样属于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 美、德、日的信息技术投入占比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我国虽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绝对值占比明显超过另外三国。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与德国投入占比总体不断提升,并且绝对值占比方面已经高于另外三国,因而我们认为面向采矿业的通用设备投入提升空间可能较小。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投入占比同样不断提升,并明显高于另外三国。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采矿行业同样占据一定优势,2011 年附加值比率只略低于美国,而高于德国和日本。

  对于化工行业,或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和通用设备投入占比提升附加值。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 美国和德国的信息技术投入占比处于下降趋势,而我国和日本总体回升,到 2011 年我国化工行业信息技术投入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仅略高于日本。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除了德国以外,投入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到 2011 年我国通过设备投入占比高于美国和日本,但与德国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投入占比总体呈现平稳态势,虽然高于美国和日本,但明显低于德国。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化工行业明显处于劣势,2011 年附加值比率明显低于另外三国,尤其与美国、德国相比差距较大,未来有提升空间。

  对于金属加工行业,或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占比以提高附加值。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 我国与另外三国的信息技术投入占比均处于下降趋势,但从绝对值来看,2011年我国信息技术投入占比略高于德国和日本,但与美国差距较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投入占比不断提升,而美、德、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到 2011年我国通过设备投入占比高于另外三国。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投入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虽然高于美国和日本,但明显低于德国。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金属加工行业同样明显处于劣势,2011 年附加值比率明显较低,尤其与美国、德国相比差距较大,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电气设备行业,或提升教育投入(研发)以提高附加值。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我国和德国的信息技术投入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美国和日本则不断下降,从绝对值来看,2011 年我国信息技术投入占比已经明显高于另外三国。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投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美、德、日占比总体平稳,到 2011 年我国通过设备投入占比仅略低于德国。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投入占比总体平稳,虽然绝对值高于美国,但与德国和日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电气设备行业同样明显处于劣势,2011 年附加值比率大于低于另外三国,尤其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未来或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零售贸易行业,或通过提升信息技术投入占比提升附加值。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我国和美国的信息技术投入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德国和日本则稳中有升,从绝对值来看,2011 年我国信息技术投入占比仅略高于日本,但明显低于德国。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投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美、德、日占比总体平稳,到 2011 年我国通过设备投入占比依然明显高于另外三国。在教育方面,我国和德国的投入占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到 2011 年,在绝对值方面,我国教育投入占比已经明显高于另外三国。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零售贸易行业处于相对劣势,2011 年附加值比率仅高于德国,但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未来或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公共行政行业,或通过提高设备投入占比增加附加值。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1995-2011 我国信息技术投入占比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则不断下降,从绝对值来看,到 2011 年我国信息技术投入占比已经大幅高于另外三国。在通用设备投入方面,我国、美国、日本投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德国占比有所提升,到 2011年我国通过设备投入占比略高于美国和日本,但明显低于德国。在教育方面,我国和德国的投入占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到 2011 年,在绝对值方面,我国教育投入占比同样已经大幅高于另外三国。在附加值方面,我国的公共行政行业处于相对劣势,虽然 1995-2011期间有所提升,但 2011 年附加值比率依然明显低于另外三国,尤其与日本、德国差距较大,未来或有提升空间。

  总结来看,通过与海外发达国家对比,在上业(如农林牧渔和采矿业等),我国三大要素投入力度已经较大,未来提升空间较小。在下游领域,根据不同的行业属性需要分别加大信息技术和通用设备的投入力度,如零售行业需要加大信息技术投入,而公共行政行业需要加大通用设备投入。在大多数中游传统制造业,我国的最终产品附加值比率较低,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制造业中如:食品饮料和烟草、皮革和皮革制品、木材和木材制品、纸张印刷和出版制品、化工和化工品、橡胶和塑料、其他非金属矿物、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等制造行业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未来有提升空间,对应计算机、通信设备、数据中心、工业软件、工业传感器、系统集成等领域未来渗透率或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在通用设备方面投入,上述行业与制造业较发达的德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对应未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分拣等领域,未来渗透率的提升空间较大;而在教育方面,上述主要制造业与德国相比差距较大,对应未来职业教育等领域渗透率或有提升空间。

  我国工程机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我国工程机械 2017年进入稳定增长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2.7%;2018 年仍维持此高增长率趋势增速达到12%;2019 年同比增速达到 9.1%。工程机械产品销量最高的为挖掘机,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19 年挖掘机销量达到 23.57 万台。

  2010 年以来,借助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缩小与国外同类企业的差距,并实现了部分超越,最终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逐步迈入国产化时代。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年工程机械国产化率达到 64.3%,尚有一定国产替代空间。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美国、欧洲工程机械产品渗透率分别为 2.5 台/亿美元和 1.9 台/亿美元,中国仅为 0.8 台/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渗透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市场增长潜力较大。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有望推动中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57.3亿美元,从增速来看,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速自 2015 年起下降,2018-2019 维持在 10%左右,增速开始边际回升。

  从市场格局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我国仍有较大差距。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格局相对稳定,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库卡、安川电机)占据全球约 50%的市场份额,日本企业相对领先,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2019 年发那科销售收入全球市占率达 17.3%,但日美欧等主要技术、销量领先国家近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明显放缓,相比之下我国则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最高的国家是韩国,我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远不及发达国家。据 IFR 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在 2019 年达到 97 台/万人,首次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预计我国机器人密度将在 2021 年突破 130 台/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零部件高端发展和规模应用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工业机器人推广仍有很大空间。

  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升级需求推动中国数控机床需求扩大,市场规模继续提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5 年国内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市场规模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后有所回升,但一直保持低速增长趋势,2019 年国内市场规模已达到 3728 亿元。下业汽车、电力设备和 3C 行业等高端制造业增加了数控机床高性能、高技术档次的需求。

  数控机床属于技术型产品,B体育技术优势易形成寡头垄断格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我国数控机床国产率仅 13%,与美德日等 60%-70%有一定差距,我国是数控机床第一应用大国,但进口与国产比例达 2:1,且中高端数控机床市场份额被境外产品占领。总体来看,我国数控机床产业格局表现为低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高,产能过剩;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很低,存在大量进口替代空间。相比于成熟的工业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占比,我们认为我国数控机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除了填补进口需求的增加外,机床制造商的技术突破也是一定机会。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工业传感器市场规模自 2014 年以来均保持 10%以上增速,预计 2020年随着 5G 技术周期的开启,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赛迪顾问预计 2020 年我国工业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8 亿元。从产业格局看,中低端的工业传感器整体技术门槛较低,而高精端方向则是未来的突破口,5G 时代物联网的发展有望加快推进传感器领域发展,其在能源、智能感知、安全监控、环保等领域应用或将有广阔的空间。

  从产业格局来看,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德国的龙头公司主导。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9 年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占据全球传感器市场份额 72%,其中我国占比约 11%,且多为低端产品,2019 年传感器核心元件芯片的国产率较低,且大约 90%为进口,其中中高端工业传感器进口比达 80%,对外依存度较高。我们认为这意味着未来我国通过技术的突破,国产化率可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更新周期:工程机械更新周期一般为 6-10 年,中间隔 3-4 年也随经济短周期出现销量增速小高峰。2017 年是继 2010 年更新高峰后的新一轮更新高峰,间隔 7 年,从 2019 年底进入新一轮更新小高峰;工业机器人更新周期约为 3-4 年,从 2019 年底进入新一轮更新周期。

  长期以来,国产数控机床始终处于低档渗透率快速提升,中档渗透缓慢,高精密度的机床产品大量依赖于进口的局面,当前机床工具行业仍以低端产品为主,但随着中高端产品的需求稳步上升,尤其是对高精、高速、高效、智能型中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明显增加,我们认为未来中高端机床产品仍有较大渗透率提升空间。

  从销量增速周期来看,国内外数控机床销量增速高峰间隔 3-5 年,继 2016 年增速小高峰后,2019 年开始重拾升势。工业传感器的自主率和渗透率提升仍有空间,根据 IC Insights预测,国内外工业传感器销售增速自 2019 年有望持续提升。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根据GGII 发布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 797.69 亿元,同比增长 16.45%,2014-2018 年智能仓储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 18.81%,GGII 预测到 2023 年,中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将达 1975 亿元。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企业管理网络信息化要求提高,仓储物流在信息化、集成化方面不断加强,以满足快节奏工作效率和高质量工作反馈。从产业格局来看,一超多强形式显现,在物流服务领域,三通一达合计市场份额高达 53.76%,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与顺丰、阿里菜鸟、京东物流竞争市场份额,而小规模企业或逐渐失去竞争力。

  发达国家仓储管理系统普及率高,人均供应空间高,且软件配置完善。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型仓储公司、制造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已陆续采用仓储管理系统支持运营,且逐渐向小企业普及。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全球 WMS 的供应商近 500 家,以曼哈顿、JDA 软件为龙头,软件系统配置助力仓储物流发展。我国仓储信管发展较不平衡,30%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低,许多还未应用 WMS。由于因人口基数的原因,发达国家人均物流供应面积高于中国。近年来我国仓储管理系统渗透率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已达 69%,但普及率和信息管理效率仍待完善。

  电商、快递推动智能分拣市场需求变化刺激快速增长,设备国产替代使智能分拣渗透率提高。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 年智能分拣增速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 2021 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 35.3 亿元。2015 年开始,受益于“自研+委外代工”的上游供应链商业模式,使得智能分拣成本快速下降,成为智能分拣大规模普及的外部条件之一,因而市场渗透率也不断提高,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智能分拣代替人工分拣市场渗透率 2019 年已达 37%,预计 2023 年有望达到 89%。

  智能仓储及环保政策推动电动叉车需求不断增长。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在 2019年,2019 年电动类叉车合计销售量是 29.86 万台台,与 2018 年的 28.11 万台相比,增长6.24%,其中,国内销售量是 19.94 万台,与 2018 年的 17.34 万台相比,增长 14.96%。总的来看,2019 年,中国叉车的整体产量在增加,国内销售在增加,电动叉车的比重在增加,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渗透率不断提升。

  传统叉车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逐步进军电动叉车市场,打破进口垄断格局。国内叉车登记会员约有 200 家,随着环保政策等需求,主流的电动叉车企业(比亚迪、合力、杭叉、中力、诺力等)开始布局锂电类产品,随着国内大企业电动叉车布局,我们认为未来国产电动叉车未来出口有望增加,并打破进口垄断和国际市占率低局面。

  冷链物流高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从 2012 年到 2018 年我国冷库总容量由 5500 万立方米增加到 1.3 亿立方米,行业总体规模增长较快,保持在10%以上增速平稳增长;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3 年 928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 2987 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 2020 年有望保持 20%以上增长率,市场规模达到 4698 亿元。随着食药质量监管增强,冷链物流渗透率从 2009 年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仅有 4%、13%和 21%,到 2019 年分别上升至 37%、59%和 72%。但相比之下,仍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平均渗透率存在较大差距。

  汽车物流是以汽车产业相关产品为服务目标,实现原材料、汽车零部件、汽车整车以及售后配件等的实体流动和空间转移,为整个汽车产业链提供物流支持。目前汽车物流快速发展,增速放慢,国产化率较高,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汽车物流市场规模达到 10548 亿元,同比增速达到 11.4%,预计 2020 年突破 11810 亿元,2016 年以来汽车物流市场基本保持 10%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趋势。汽车物流产业规模增速随汽车销售市场波动,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 年我国国内消费的汽车基本在国内生产制造,比例达到 98%以上;国内汽车每年制造量和销售量基本维持平衡,产销率在 100%左右波动,意味着无论是汽车制造企业和销售市场之间的整车物流,还是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零部件采购物流,都保持的相同的周期变化节奏。

  从商业模式来看,国内汽车物流企业大多采用承运商模式,外包比例提升有利于汽车制造企业将自身有限的资源与管理集中于汽车制造与研发,但整体外包比率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8 年国内汽车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仅为 45~60%,与欧美 80%以上的水平尚有差距,因而,距离市场化供应链一体的汽车物流服务还有一段距离,对应未来渗透率提升尚有一定空间。

  电动叉车国产率低,从销量增速高峰来看估算更新周期,约每隔 3-4 年一波增速高峰,对应产品折旧更新阶段,在国内 17 年至 18 年销量增速高峰后,预计 20-21 年有望迎来新的增速高峰;冷链物流仍在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核心运载装备冷链运输车销量增速每 3-4 年一波高峰,在 14 年、17 年达到增速小高峰,20 年以来再回升势;商用车约每 4 年迎来一波增速高峰,预计 17 年销量增速高峰后 21 年进入新一轮高峰。

  按照国内的定义,工业软件通常包括生产管理软件、研发设计软件、生产控制软件、协同集成软件及工业装备嵌入式软件。其中产品研发类软件主要包括 CAD、CAM、CAE 等软件产品;生产管理类产品包括企业广泛应用的 ERP、SCM 等软件。2012 年以来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规模快速提高,类别众多。从行业格局来看,根据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数据,2018 年我国嵌入式软件占工业软件的比重约为 63%,处于主导地位,产品研发类如 CAD、CAE、CAM、CAPP 等占比约为 8.3%,生产管理类如 ERP、CRM、HRM 等,占比约为 10.6%;生产控制类如 MES、PCS、PLC 等占比约为 13.3%;协同集成类的软件产品占比为 4.8%。

  高端工业软件市场渗透率较低。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 2018 年,国内信管类软件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市场份额接近完全,渗透率近 100%;产品方面,CAD/CAE 市场渗透率超过 50%;而生产控制软件国内 MES\PLM 渗透率仍较低,2018 年仅为17.3%/21.6%,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 50%以上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国产 ERP、CRM 等通用类软件(如用友、金蝶等)快速成长进入市场,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我们认为未来MES、PLM 等高端工业软件国产替代将成为趋势。

  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地区分布差异化趋势。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 1586 亿元,同比增速三年维持在 30%左右。国内地区 IDC 渗透率差异大,北上广深渗透率较高达到 60%-70%。为寻求较低租金等优势,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带动周边城市数据中心化进程。

  美国仍处技术领先地位,国内行业龙头已现。根据 IDC 数据,IDC 市场中北美市占据半壁江山超过一半,亚太地区占比约 30.3%,从人均机房面积来看,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大,但 2017 年以来亚太地区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30%,发展势头较好。国内 IDC 市场主要以运营商为主,联通和电信自建 IDC 吸引客户,根据 IDC 数据,截至 2018 年国内市占率分别为 41%和 21%。

  新基建等国家政策有望推动产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扩大,但渗透率仍与美国存在差距。产业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的逻辑逆行,根据赛迪顾问数据,云计算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互联网规模 2018 年达到 41.9 万亿元,且有望保持 10%左右的增速继续发展。纵观全球,前端消费互联网我国已经领先,但后端产业互联网仍在起步发展阶段。根据赛迪顾问数据,美国在智能互联、信息整合市场已有 12%和 80%的渗透率,但中国仅为 4.6%和 30%。数据决策和人机协作数量分别为 933 份和 68 台/万产业工人,也同样远小于美国 5203 份专利决策数和 189 台/万产业工人人机协作配置。

  工业软件、数据中心更新周期均为 3-4 年,工业软件更新领先于数据中心,工业软件在 2014、2017 年均出现销量增速高峰,数据中心在 2015 年、2018 年均出现销量增速高峰。

  市场增速扩大,需求市场到来推进发展突破。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3-2018 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从 6100 亿元增加到 7900 亿元,2019 年起增速扩大,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达到 9000 亿元。制造业对技术人才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市场,目前职业培训仍以职业资格考试、公考等职业考试教育为主流,合计占比近 50%,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从 2013年 630 亿元增至 2019 年 1260 亿元,B体育2019 年同比增长 15.7%,近两年仍维持 10%以上增速,行业市场规模增长有望加快。

  民办职业教育总体渗透率低,在线职业教育发展 IT 渗透率最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 2018 年,学历职教以公办教育为主,民办职业教育的渗透率不到 20%;在线职业教育渗透率方面,IT 职业教育在线%,其次为驾考和金融财会,在线%。教师类、医药类及司法类等专业领域证书考试,在线%。

  医院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速扩大,渗透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他医疗平台逐渐扩张。根据IDC 数据,2019 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增至 580 亿元,增速继续扩大,预计未来 3年有望保持 10%以上的中高速增长态势;医疗卫生机构 IT 系统市场规模下降,但仍为主流,2018 年占比 74.15%,其他医疗平台 IT 系统近几年渗透率缓慢提升。

  三级医院信息化投入为主导,信息化投入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数据,2018-2019 年,三级医院年信息化投入金额占比约 80.93%,三级以下医院信息化投入仍需提高。虽然 2018 年以来信息化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医疗行业 IT 总费用占医疗卫生总费用 0.59%,但相比美国 2%仍有差距。

  与日本相比,医疗信息化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8 年 7 月,根据中国医协调研数据显示,全国 484 家医院,已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有 190 家,占比为 39.26%,准备建的医院占比为 2.89%,而未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数量有 280 家,占比为 57.85%。相比之下截至 2017 年,日本规模以上医院电子病历普及率达到 80%,我国医疗 IT 渗透医疗仍有继续推进空间。

  公安软件市场充分受益于公安信息化的发展,警务云为行业主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0 年起,公安软件进入高速增长期,连续 6 年维持年均 30%或以上的增速,2018年受到国内金融去杠杆压缩财政开支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增速回调至 5%左右,市场规模达到 160 亿元。未来随着政府和企业对公安信息化投资力度不断增强,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3年,总投资支出将在259.1亿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速有望维持在10.12%左右。

  政策推动行业渗透率提升,未来仍有较大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公安大数据渗透仍以警务云为主,占比约 36%,公共安全与应急平台渗透率约为 22%,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央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导 2020 年公安信息化行业将增加 30%,我们预计十四五规模目标有望进一步提升,并由此带来行业渗透率的提升。

  信息安全产品国产化替代趋势日益显著。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 2018 年,F5 网络(美国)在中国信息安全应用市场份额达 33.26%,国外厂商在中国信息安全应用市场合计超过 51.60%,我们预计信息安全产品国产替代空间仍然较大。

  中美争端不断升级,美国出口管制或加速部分行业的替代过程。2020 年 5 月 25 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制定了 “商业管制清单”(Commerce Control List)(CCL),以加强出口管制。CCL 分为十大类,包括:核材料、化学制品和微生物、材料加工、电子产品、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安全、传感器和激光器、导航和航空电子、海洋探测以及航空和推进系统。

  ECRA2018 要求商务部扩大出口管制的范围,拟定“基础技术”(foundational technology)和“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 清单,并将其纳入 CCL 项下。2018 年美国商务部拟定并公布了“新兴技术”清单的草稿,一共 14 大类,包括: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定位导航和定时技术、微处理器技术、高级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物流技术、3D 打印、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高超因素空气动力学、先进材料和监控技术。截至 2020.09.04,商务部仍未公布清单的最终版本,此外,商务部还在草拟“基础技术”清单,截至 2020.09.04 尚未公布。除了 CCL,商务部产业安全局还有一个“实体清单”(Entity List)。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和企业将会受到较 CCL 的规定更为严格和广泛的出口管制。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分阶段将从中国进口关税税率提升至 25%,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 年开始加征的关税开始落地实施,同时由于 2020 年全球受疫情影响,不少行业的出口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冲击,因此我们定义:2019 年或 2020 年 1-7 月出口金额增速2018 年增速(尚未受关税影响)的 HS 行业为受关税影响较小的行业,从数据结果来看,我们认为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浆等/废纸/纸/纸板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杂项制品等行业可能是受到关税影响较小的行业。与此同时,在双循坏战略下,这些行业有望继续向海外渗透。

  我们综合前述家庭设备、企业部门效率工具的销售增速周期规律,和国内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分析相关设备的更新周期,筛选渗透率仍有空间、自主率亟待提升、即将进入更新新周期的行业。这类行业有望成为供需内循环下,消费端扩容提质、制造端生态进化的重点方向。

  从主要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看,电子设备折旧速度较快。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飞机、火车、轮船、机械等折旧年限至少为 10 年,器具、工具、家具等为 5 年,除飞机、火车以外的运输工具如汽车、重卡等至少为 4 年,电子设备等至少为 3 年。具体地,如工业企业的机械设备、运输设备、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医药工业专用设备、电子仪表专用设备、燃气等折旧年限分别 10-14 年、6-12 年、4-10 年、5-8 年、7-14 年、5-10 年、16-25 年;商品流通企业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机械工业专用设备、制冷设备、吊运机械设备等折旧年份大约在 8-12 年、8-12 年、10-15 年、8-14 年。

  主要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其折旧年限大致对应。如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的投资周期大约为 10 年,与该类资产最低折旧年限相一致,这也是形成朱格拉周期(即设备投资周期)的主要动力来源;家具制造业投资周期大约为 5 年,同样与其最低折旧年限相对应。因此,根据主要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大致判断对应固定资产类别的投资周期。

  对比前文中家庭设备型消费品的渗透率,在新兴智能消费品中,如电动车(4.7%)、智能家电(4.9%)、5G 手机(0.3%)、可穿戴设备(除智能手环、手表外 1%)、家用医疗器械(电子血压计 1.2%)等渗透率均较低,均有望受益供需内循环中,消费端扩容提质。

  在传统家庭设备型消费品种中,渗透率相对较低、或更新周期将至的细分行业有:乘用车、空调、冰箱、集成灶、品牌家具。

  对比前文中企业部门效率工器具的渗透率数据,渗透率较低行业(低于 50%):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传感器、智能分拣、电动叉车、工业软件、产业互联网等;自主率较低行业(低于 50%):工业机器人(中上游)、传感器、电动叉车、工业软件、产业互联网;特别的,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传感器、智能分拣、电动叉车、工业软件渗透率、自主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